“勤俭持家”是许多国人生活的一条基本原则,在物质不是特别丰富的那些年月,旧货的二次流通再利用自然而然地在市场上出现。
我的记忆中,几十年前大街小巷经常有一些收破烂的人,他们操着浓浓的豫、徽口音吆喝着“破烂的卖!”旧货收购来以后,总应该有一个集散地。新中国成立前,西安解放路一带多是外地逃荒来的贫苦人,由于生活水平低下,新的东西无力购买,旧货自然就是他们的首选,从而成为旧货的主要消费群体。在这种情况下,这一带的东新街由跳蚤式的随机自由交易,逐渐有了固定的摊位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个相当规模的市场悄然出现。后来,名声渐渐变大了,大家需要购买旧货都知道解放路的东新街一带是一个很好的去处。东新街周边曾经是城东非常热闹的地方,那里有著名的游艺市场、繁华的民乐园、河南老乡酷爱的狮吼剧院,另外还有不少商店,其中一大部分是经营旧货的。穿过东新街,再由小东门向南一直到大东门的便道两侧,沿城墙搭着许多简易大棚,这里也有很多家商户专门从事旧物的收购行当,摊位绵延数百米。
东新街、小东门的这些旧货摊,把由城市各个角落收购来的旧物分类整理,该清洗的清洗,该修理的修理,按质论价,同时有些旧货还批发到远郊、外县或山区的中转商手里,形成一个完整的交易链条,这一带实际上变成了西安市庞大而有名的旧物集散地。
我的二姨父在东新街和尚俭路交叉的十字口东南角开了一个箱子铺,母亲每年都要带我和姐妹到他家商店的二层小楼去上好几次,所以我对当地的情况非常熟悉。那里商品种类很多,大至家具、自行车,小到锅碗瓢盆、针头线脑,可以说应有尽有,不少东西属于正规商店的滞销品或工厂清仓处理的货底子,很多都是全新的。商店和厂家为了缩短资金流转周期,便以比原价低很多的价格卖到这里来,也加入到这个流通链条之中。除了铺面相对简陋以外,这一带销售的商品与百货商店的商品同样“琳琅满目”。我的二姨妈和母亲常常会在这儿买一些她们需要的东西,便宜实惠。二姨妈家境殷实,但仍注意节约,过日子特别仔细,她家中的许多东西都是在这里买到的,也算是“近水楼台”吧。
随着旧货市场的火爆,由建国路到大东门一带沿东大街南北两边的门市部,也多成了旧货商的经营场地。另外,我记得丰庆路小商品批发市场旁,曾经也有卖过时商品的旧货市场。
那时,还有一些远郊的农民发现了旧货中存在的商机,他们来到西安的旧货市场,去批发塑料盆、筷子盒、塑料桶以及简易的铁丝鞋架等,价钱都很低廉,然后用大包袱背着走街串户,或定点蹲在家属院门前,换取居民的衣服被褥之类的杂物。由于这是送货上门,而城里人也乐于处理自家的闲置物品,双方便在讨价还价中成交。等塑料物品换完了,他们便携带着从城里人手中换来的胜利成果,卖到更远的地方牟取一些利润,虽然也非常辛苦,但毕竟有钱可挣,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构成了城市中的一道风景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,旧货市场上还陆续出现了电视机、冰箱、小家电等商品,通常是摊主收到旧的家用电器后经过简单修理再出售。由于收购时的价钱远低于原价,维修费用又不太高,所以有很大的利润空间,使之竟成了不少人从事的职业。有些过时滞销的商品在这里也占有一席之地,要求不太高的老百姓来此可以买到便宜实用的商品,何乐而不为?
随着物质的丰富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到2000年前后,城里的几处旧货市场就基本消失了。
(来源:2018年11月04日西安晚报)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权行为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