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>装修价格 >

漯河:这里有个乡愁馆 收藏了不少民间老物件 放了满满一屋子

图文:孙爱国

前不久,听朋友说后谢镇的孙店村建了个乡愁馆,收藏了不少民间尚存的农耕工具、日常用品等物件,放了满满的一屋子。

挡不住的诱惑,就约上朋友一同前往。

走进孙店村,看到干净的街道,优美的环境,让人耳目一新。

乡愁馆就坐落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一侧,看到村民们在广场休闲娱乐。

村干部听说我们要来参观乡愁馆,非常高兴,并陪同我们一起参观。

村干部告诉我们:明清时期,孙店为漯河通往上蔡以及东南各州县的必由之路,孙店作为过往客商重要的中转休息场所,一时间茶馆林立,车水马龙,孙店自此兴盛。

他还告诉我们:近年来,孙店村村民秉承开拓进取,吃苦耐勞的传统精神努力抓住发展机遇、迎难而上,使这个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庄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,先后获得全市人居环境示范村、市文明村等荣誉。

我们建这个乡愁馆,就是勾起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和思念,是一种对家乡的眷恋。

走进乡愁馆,满满的老旧家具、农耕工具、生活用品映入眼帘,这些东西虽说在我年轻时都见过,但现在看到还是那么亲切。

在馆中看到了孙氏祖训,字里行间都包含了祖先对后代的希望,祖训是姓氏文化的传承。我本人也姓孙,在这个乡愁馆进一步了解了孙氏起源。

孙姓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,卫国孙乙和齐国孙书为得姓始祖,孙性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,繁盛于河南和山东一带,唐宋以来,孙氏足迹遍及五湖四海,明洪武年间,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,按“四口之家留一、六口之家留二、八口之家留三”的比例迁移。孙姓主要由山西平阳,汾州等地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,领取“凭照川资”后,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。

时年,孙氏两兄弟由山西大槐树迁至南颍川郡(今漯河境内)落户,历经六百多年沧桑岁月,孙氏子孙兰桂齐芳,一支现居沙北孙庄村,一支现居后谢镇孙店村。


石磨,是用来碾磨粮食的,自从有了电磨后,石磨很快就被淘汰,由于石磨比较坚硬,保有量大,不少景区都能见到大量石磙和石磨。

牲口套,是牲口干农活和拉车时佩戴的。现在,机械化取代了传统的耕作方式,估计这些东西今后会很难看到。

织布机,是中国最传统的织布机械,织出的布就叫“老粗布”。而“老粗布”的纺织全是手工,工艺也是相当复杂,即便是男耕女织时代,也不是所有的妇女都是织布高手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人们告别了“老粗布”。随之,织布机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
竹编、藤编容器。

这个草编容器,也叫馍篓,过年过节时都会装上满满馒头和枣花馍。具有较好的保温作用。

木水桶,现在真是很难见到,它有两个作用,一是用来盛水;二是用来往农田挑送粪便。在没有化肥时代,人粪尿是非常抢手的。

墨盒,木匠的劳动工具,用来画线用的,很多年轻人都没见过。

草鞋,厚厚的木底,上面是用薇草编制而成,冬天用做御寒。

这样的草鞋和上面不同的地方就是,鞋底有两块立起的木板,它是为了在冬天走泥路用的。

这样的桌子今后不会再有了,看那那精美的雕刻,是不是很有历史的沧桑感。

别看很不起眼,在过去,也是大户人家才能拥有的。

看到这风箱,很多老人就会想起妈妈一手拉风箱,一手续柴火做饭时的情景,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用这个,由于是木制品,易损坏,存量很少。

括炮器,是用来生产鞭炮的,估计很多人没见过。

这个叫蒜臼,现在农村家庭还能见到,不讲了,多数人都知道它是干啥用的。

时代感很强的暖水瓶和搪瓷缸,看看那时候,处处都是正能量。

粮斗,量粮食用的。

我认为这个不叫捧盒,究竟叫什么我也说不了,只是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见过。有谁知道可在留言区里讲一下。

铡刀,很多朋友应该知道它的作用。

纺车,就是把棉花纺成线,然后用来织布。纺花时会发出一种声音,这种声音就叫纺花声。在过去,判断一个家庭是否幸福,兴旺,听听他们家里有没有这三种声音就能知道,一是婴儿的啼哭声;二是郎朗的读书声;三是嗡嗡的纺花声。啼哭声说明人丁兴旺,读书声说明注重教育,纺花声说明老人长寿。

这样的油灯是在后来才有的,在当时也是非常好的,上面还有个防风罩,能防风,还能调节亮度。大多数油灯比这简单多了,最简单的就是将小碗儿里倒上油,放上一根棉线就成了,油灯大都用的是煤油,过去也叫“洋油”。

这个叫马灯,防风效果非常好,一般都是户外用,挂在马车上或挂在架子车上外出走夜路算是个照明。(来源:情满漯河)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权行为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版权声明

菜鸟家装网部分新闻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交流。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,立即删除。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。


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