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季节,大城县南赵扶镇姚马渡村一个农户里,机器嗡鸣,马乐与妻子有条不紊地忙碌着,经过组装、打磨,一根根精致的红木手杖就完工了……
图为马乐在制作红木手杖。
马乐今年34岁,二十岁出头走上社会时,没有像父母一样种地务农,而是去附近的红木作坊帮忙,边干边学,慢慢积累经验。到了成家的年纪,他娶了邻村的女孩李萌,岳父家从事红木家具制作,夫妻俩都受到红木文化的浸染。他们选择了红木小件开始创业,成本低、好运转,一开始用别人家的剩料,逐渐做大后,自己也到南方市场进料。他们选择的是手杖系列,用料以黄金檀、紫光檀、血檀为主,要经过破料、烤料、车圆、打磨、组装等十几道工序。与竹杖、软木杖有所不同,红木手杖讲究的是做工精细、蕴涵中国传统红木文化。手杖分两类,圆头手柄的为爬山等场合使用的手杖,弧形手柄的是老年人使用的拐杖。在一根成型类之外,他们还开发出折叠类手杖,分成三截装进布袋容易携带,接口用纯铜配件,结实、不生锈,杖体不用化学漆,而是封蜡,木纹清晰,浑然一体。
马乐告诉记者,生产销售主要是他们夫妻俩打理,实在忙了就雇一两个乡亲。他们在院子里搭起棚子,机器不占多大地方,每天大概能产120根手杖,主要批发给全国各地的电商。据介绍,国内做红木手杖的并不多,大城县的三四家就占了多半的市场份额,他们一年也有几十万元的收入,小日子过得很红火。
记者了解到,作为北方最大的红木产品集散地、“京作古典家具之乡”,大城县的红木家具声名远扬,在明清古典家具产业发展稳健的同时,佛珠手串、文房四宝、文玩摆件等红木小件也日益壮大。以南赵扶镇为中心,培育形成了6个木质工艺品专业村,生产制作木制工艺品的规模以上厂家达35家,家庭作坊模式达1800家,从业人员7600人,年经营收入三四亿元,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红木文化消费,也成为农民创业增收的新亮点。
(燕都融媒体记者庞永力 通讯员刘亮 赵卫东)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权行为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