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>装修知识 >

融资3千万 IPO前夜他再创业 签约北欧设计师造家具饰品 月交易额120万

文| 铅笔道 记者 唐郡

►导语

薄曦喜欢具有挑战性和不确定性的生活方式。

1989年,他26岁,在东南大学任教。彼时,他的研究生导师50岁上下,“看到导师,就能知道自己未来30年要做的事情”。他不想过这样的生活,于是辞职,一个人到上海创立了UDG联创国际设计集团(以下简称“UDG”)。

20多年后,UDG即将IPO。“公司运行稳定,有我没我无所谓,这不是我喜欢的工作方式。”他决定二次创业,做自己喜欢的家居设计。

去年元旦,薄曦创立“尖叫设计”,做原创家居设计品牌和平台。一方面签约设计师打造自有品牌,另一方面代理独立设计师品牌。

平台一端连接独立设计师,为其解决供应链和销售渠道难题;另一端连接消费者,为其提供从杯碟到桌椅的高性价比家居产品。

目前,他已签约20多位设计师,代理800多个品牌,第一批自有品牌产品将于第三季度上线。

注: 薄曦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,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。

二次创业做家居

薄曦的“家居情结”酝酿了十几年。

16年前,薄曦到北欧拜访了2家公司,宜家(著名家居品牌)和B&O(顶级音响设计品牌)。“它们与设计师签约取得作品授权,最后将销售收入与设计师分成。”

彼时,两家公司的签约设计师制度让他印象深刻。“宜家有大量SKU,却没有自己的设计师。”

12年前,薄曦结识了芬兰著名家居设计师库卡波罗,在其影响下逐渐了解北欧家居,并对家居设计产生了浓厚兴趣。

7年前,薄曦曾成立家居设计部。但由于缺乏供应链和销售渠道,4个月后部门就宣告解散。他发现,供应链和销售渠道几乎是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共同困扰。

这些经历像一颗种子埋在薄曦心中,只等合适的时机,破土而出。

2014年年底,薄曦一手创办的建筑设计公司UDG即将IPO。公司运行平稳,他发现,“有我没我无所谓”。“这不是我喜欢的工作方式,我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。”

时机成熟,薄曦再次踏足家居设计行业。他要从两点入手:其一,通过签约大量设计师的方式做产品,“自己不养设计师”;其二,解决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困扰。

十月模式

起初,薄曦打算利用创业20年积攒的国际设计师资源,“与欧洲设计师签约,做中国品牌,在国内生产销售”。

2014年10月,薄曦注意到一家英国电商网站Made.com。该网站签约欧洲设计师,在中国生产,但产品直供欧洲市场。这与薄曦设想的商业模式几乎一模一样。“刚看到这个模式的时候,我们团队非常兴奋,认为我们的商业模式是对的。”

但高兴了没几天,团队决定放弃该模式。“Made.com的模式大家都看得到,我们预计,2015年国内就会出现几十家‘Made.com’。”另一方面,他们认为这个商业模式门槛不高,无法使自己的设计师资源优势最大化。

由此,他们决定做一个家居设计师平台,代理国外设计师品牌,“帮助设计师实现设计产品化,并为其提供品牌宣传、营销等服务”。

去年1月1日,“尖叫设计”正式成立,同时微信公众号上线,第一篇文章便收获7000多阅读。

◆ “尖叫设计”代理的北欧家居

此后3个月,凭借薄曦在设计行业的积累,“尖叫设计”迅速上线了1000多名国外设计师。“他们给我们提供作品和视频内容,我们做包装宣传,品牌推广,但尚未销售。”

商业模式转型

8月,“尖叫设计”已签约20多名设计师,公众号粉丝18万。薄曦决定寻求融资。他前后见了6家一线投资机构,“基本对模式都看好,但90%的机构认为平台模式周期长,离钱太远。”

此外,几乎所有机构都提到同一家公司。“他们认为它的模式好。”研究后,薄曦发现,该公司的模式与“Made.com”何其相似。

与此同时,他惊觉自己的市场预期出现了偏差:到8月份为止,国内并没有太多模仿“Made.com”的公司。

仔细分析后,薄曦认为,该模式的核心是整合传统产业链。从签约设计师、做设计深化,到加工生产、做营销、铺渠道,最后产品呈现给消费者。“这个产业链长且重,实际上比平台门槛更高。”

薄曦认为,自己拥有近30年建筑设计行业经验,在产品的管理、流程、运营等方面有天然优势。“做自有品牌是我们的强项。”

他决定,改造商业模式,做成“产品加平台”。“产品”即通过签约设计师获得原创作品授权,打通供应链、营销链建立自有品牌;“平台”仍然做独立设计师品牌代理。

直至去年9月,“尖叫设计”做了很多品牌活动,“设计圈都知道我们”,但却没有切入销售。

◆ “遇见北欧”移动家居艺术廊

10月,一个偶然的机会,薄曦在上海新天地举办了一场“遇见北欧”移动家居艺术廊。此次展览中,“尖叫设计”正式开始销售代理品牌家居产品。展览持续50天,展出了128个北欧品牌。平时日均流量为800~1000人,周末3000~4000人。但销售额约80万,“效果不好”。

降低家具类产品占比

测试销售遇冷,薄曦反思:“我们没有电商运营人员,技术外包,产品外包,事实上是设计师的自娱自乐。”

今年2月,他逐渐引进电商、运营等方面的人员,启动线上销售。一开始,“尖叫设计”线上动销率只有2%,而行业水平是20%。薄曦意识到:“我们的产品和市场是不匹配的”。

“尖叫设计”的产品单价很高,“一把普通的椅子就要2~8万元”。“价格超过普通人消费水平,线上销售也无法体验,所以动销率特别低。”团队不得不重新考虑产品和市场间的匹配关系。

第一步要解决价格问题。“普通电商产品价格在100元到500元区间。”据此,薄曦调整了产品结构,让大部分产品价格位于300元到1500元之间。

接下来是解决消费频次过低的问题。家居产品中,家具属于低频消费,此前,“尖叫设计”80%的产品都是家具。因此,他大幅削减家具SKU,其占比降至30%,其余70%则是消费频次较高的饰品。

5月,“尖叫设计”启动Pre-A轮融资,估值3亿,目标融资额4000万。7月,“尖叫设计”获深圳富坤创投和道杰资本3000万投资,剩余1000万将于8月中旬确定投资方。

目前,“尖叫设计”微信公众号粉丝数32万,PC端有1万多个SKU(大部分无存货),App和微信商城有1000多个SKU(有存货),7月C端销售额为120万,较6月增长220%。“卖得最好的一把伞,销量约1400把,已经脱销。”

薄曦表示,“尖叫设计”已经签约20多个设计师,其中80%来自北欧。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,“尖叫设计”将陆续上线第一批110个自有品牌SKU。

/The End/

编辑 韩正阳 校对 云 湛

求报道

请加pencil-news为好友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权行为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版权声明

菜鸟家装网部分新闻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交流。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,立即删除。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。


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