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
山脉展布、江河纵横
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
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开枝散叶
建设家园
大约4-6万年前,第一批智人踏上中国的土地,他们力量弱小、所知有限,只能以天然洞穴为容身之所。
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、人口的加速繁衍,穴居的弱点渐显,人们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居所。
渐渐地,因不同的地域环境、不同的生活习惯,华夏大地上绽放了各具风格的民居建筑群。
它们以其独有的文化,在时间长河里书写着各自的故事,那一砖一瓦,一拱一檐,一窗一花,早已与天地合而为一,形成了这世上独一无二的美丽。
01
黄土高原:窑洞
黄土高原沟坡梁峁多,大约1万前,敢于追逐梦想的某位祖先用简单的工具,日复一日地在土层深厚的断崖上开凿出了新的家园——窑洞。
而后,在后人的努力下,窑洞不断扩展,进而占据整个山崖,形成壮观的窑洞建筑群,养育着人丁兴旺的大家族。
在过去,生活在此的农民辛勤劳作一生,最大的心愿也就是多修几孔窑洞。有了窑,娶了妻,才算成家立业。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,女人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、生儿育女。
一家人、数孔窑洞,足以小康。
小小的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。
02
华北平原:四合院
随着思想、工具的进步,青年男女们开始向往独立居所,于是他们便利用夯土、木材,在地面上建造房屋,组建自己的小家庭。又不舍分离,便与父母、子女的居所围合在一起,形成大家庭共同居住的合院式住宅。
这就是此后四合院的雏形。
四合院,北方传统民居的名片。
一座经典的北京四合院,通常由正房、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,从四面将接近正方形的庭院合围在中间。
一个四合院,框住了一方天地,里面有四季轮回的雅致风景,亦有四世同堂的其乐融融。它外观不显山不露水,走进去却自成天地,长幼有序,各居其室,廊栏曲折,有露有藏,是中国人对生活的最高理想。
03
客家民系:土楼
“中原有旧族,迁徙名客人。过江入八闽,展转来海滨。”
千百年来,大山深处的大型夯土民居以及其中赖以生存的客家人,见证了中国历次的民族大迁徙。
客家民系,他们从北方迁入,集中于广东、福建、江西三省山区。居于深山,他们既要警惕山中猛兽,又要抵御外地,于是修建起一座座封闭式大院,同族同宗聚居生活。
常见的土楼有圆楼、方楼、五凤楼,圆中圆,圈套圈,掩映在苍松翠竹的山间盆地,远眺似壮观的仙山楼阁,令人遐想联翩。
土楼内部所有房间整齐划一,面朝中央的祖堂,没有正房、厢房之分,也没有前院、后院之别,没有高低、没有贵贱,正是共同的祖先让他们凝聚在一起,共生共死,共荣共辱。
04
吴越民系:邻水而居
与时刻准备“战斗”的客家民系不同,吴越民系生活在温柔富贵乡里,他们邻水而居,把生活过成诗。
吴越民系,生活在江南的核心区域,集中在江苏南部、浙江以及古徽州。在这里,一座座精致的园林拔地而起,一户户徽派建筑融于绿水青山。
商人们在村子里大兴奢华住宅,炫耀乡里,于是他们引水绕村,穿户入宅。慢慢就形成了三十六天井,七十二槛窗,一百个庭院的百年老宅。
值得一提的是吴越民系的住宅色彩,它多数只有单调的白、黑两色,却是世间最美的留白,它融入江南的山川田野,如诗如画,精妙绝伦。
白墙黑瓦,与群山相拥,与静水相照,诗意栖居的江南,莫过于此。
......
中国传统民居,之美,之妙,不身处其中,难得其万分之一。
但越是深入了解就越是遗憾,或许在未来的某个节点,中国传统民居会变成一个个故事......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权行为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